国有企业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担负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任务。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虽然国企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一些深层次固有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目前,国企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进入攻坚阶段,无论是央企还是地方国企都结合实际制定了改革措施,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和资产利用率较低。全国国有企业近10年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与此同时,营业总收入近10年增长67.01%,高于利润总额增长(51.06%)。
与民营企业相比,国企的平均效益表现一般,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仅为私营企业的50%。
由于国企的体制和机制性问题已经成为深化改革的重大障碍,必须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将国企改革深入进行下去,目前国企改革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不高
导致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不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企业经营者只负责盈利,不承担亏损责任。
实际上,这是国有企业管理中最大的弊端,而这一弊端也可以归结为体制问题。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与私营企业老板不同,虽然按照制度管理规定,个人的责、权、利与企业经营情况相捆绑,企业盈利,可以拿奖金、年薪。
但是,国企出现亏损,却并不需要他个人承担经济责任,负责赔偿。回顾中国国有企业发展史,从未出现过任何一家国有企业负责人,因企业破产而倾家荡产或跳楼自杀的先例。
在国企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即便是由于公司负责人的经营决策失误,导致企业出现重大亏损,他也不会为此失误而买单。只要没有被人发现其存在贪污、受贿、挪用国有资产等犯罪行为,那么,对其的顶格处罚也不过是给予免职处理。
二、产权关系界定不明确
近些年来,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但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反而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
造成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确的根本原因,是政企、政资并没有真正分开。产权关系不清晰,在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没有界定清楚,所有者层次并没有理顺。事实上,国有企业的产权是全民所有,全体国民是以委托和代理的方式,使得归自己所拥有的财产进入到经营过程。
在这一经营过程中,如果企业的产权不清晰,委托和代理结构就难以规范,由此使得委托者(广大人民群众)与代理者(国企负责人)之间的关系就不是一种责、权、利的关系。
而且因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拎不清,就为国有企业部分领导恣意侵吞国有资产,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国企经营者的权力很大,而在疏于监管的情况下,使得企业管理者的贪腐行为可以轻易得逞。国有企业的资产及公司经营利润,轻而易举地被这些蛀虫所掠取。
“存量不动、动增量”,这是国企改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设置的一项措施。目的是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经济学家称之为“国企改革后遗症”。实际上,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增量有限,这就使得国企发展后劲不足。
而国企存量资产仅国有上市公司流通股就有约3万亿,占整个上市公司总市值的2/3。只有让这一庞大的资产动起来,才能真正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管理体制落后,创新能力不强,经营效率亟需提升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之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关键原因就在于,国企仍未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管理机制、经营机制以及思想观念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企业生产经营、劳动人事、收入分配、技术研发等均未形成有效机制,因此,难以应对快速发展、瞬息万变的市场。经营模式长期没有创新和变革,显得缺乏活力,不能随着市场变化,迅速调整经营策略。而另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在当前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本应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提高经营效率,淘汰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设备,而不是左顾右盼、踯躅不前。一些国企仍延续粗放式增长模式,由于长期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已处于难以生存的状态。
四、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到位,风险控制和管理存在缺陷
目前国企改革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与民营企业相比,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明显不到位。一是企业对于奖罚制度没有具体、明确、规范的要求,激励机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国企在工资、奖金以及倾向性物质激励方面,较外企和民营企业存在较大的的差距。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企业技术骨干人员的收入差别更加明显。此外,负激励也严重不足,国企经营者只负盈不负亏,没有建立起一套真正对国有资产负责任的机制。
国企的一些现行制度由于缺乏具体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也难以操作和执行。政企不分导致政府的决策与企业的决策在一些问题上被混淆,使一些职责无法区分。此外,与民营企业相比,国企管理层级多,法人链条长,管理效率较低。
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计划经济的特点,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再加上风险管控意识淡薄,当企业发生经营风险时,不能迅速作出反应,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的亏损越来越大。
五、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
目前,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严重脱节,企业冗员过多,人浮于事,市场选人用人以及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一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仍然存在着平均主义现象,人才紧缺,管理层工资收入低于市场价位,缺乏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机制。
结语
总之,国企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经营效率,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事实证明,搞好国企改革的关键在于激发企业活力,通过改革去除那些束缚企业发展的不合理的体制、机制,简政放权,为企业松绑,落实属于市场主体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质增效、增强国企市场竞争力的目标。
现在大家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国企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它是中国经济顺利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主要途径。原因有两点:一是由国企600多万亿的巨大体量所决定的;二是由中国经济转型的诉求所决定的。
创新驱动经济需要多层次资本市场来支撑,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育又为国企改革提供了最佳的历史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