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持续深化,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有企业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并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必然选择。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展以来,各企业持续发力,使得治理更加规范、管理更加高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近日,在对河津市某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中发现,该企业资产管理不规范,极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更无法做到保值增值,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未建立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未对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处置等作出具体规定。二是资产管理不规范,每年定期盘点仅仅是由各科室清点各自所在区域资产,未对资产清查进行有效监督,造成账实不符。三是闲置资产过多,利用率低下。造成问题的原因,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导致原有的资产提前淘汰,从而出现大量资产闲置浪费;另一方面,企业对于应该报废的、闲置的、无用的资产不及时处置,造成资产贬值和流失。为加强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促进国有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性发展,我们提出几点审计建议:一是建立健全资产管理体系和制度。企业应根据自身特征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制定与生产经营相匹配的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按照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购置和使用资产;健全资产处置制度,及时处理老旧落后资产。二是做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深度融合。建立既相互衔接又有效制衡的工作机制,摸清家底,管控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促进资源配置合理化,提高资产效率,避免闲置资产过多增加企业负担。三是健全监管机制,对资产进行高效监管。内部监管方面,明确各岗位责任和权利,做到每项资产管理都有主责部门和责任人,让资产管理在制度的规范内透明运行。外部监管方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需要加大监管力度,根据国有企业的不同类型与管理需要,进行分类监管。该企业积极采纳审计建议,完善企业资产管理制度2项,摸清企业家底,积极报废资产100余万元。大力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促进资源配置合理化,促进200余万元工程物资、原材料再次利用,实现资产使用价值最大化,节约了企业运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