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5日,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步,国资国企将承担哪些使命任务? 又将迎来哪些发展机遇? 晓智为您梳理部分要点信息 转发收藏,一起贯彻落实!
1 2023年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任务使命 1.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 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 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2.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用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 3.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4.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5.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6.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7.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已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要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做好防控工作,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重点做好老年人、儿童、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推进疫苗迭代升级和新药研制,切实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守护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 2023年企业发展利好机遇 1.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2.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 3.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4.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 5.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6.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 7.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8.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 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继续发挥进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9.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和防灾减灾救灾。 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2023年 国企改革划重点 “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 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予以明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 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第一财经分析,国资国企改革进入以国企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阶段。这意味着在改革目标上,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衡量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标准。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结果性指标,它综合反映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 李锦表示,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高水平的人力资本、领先业内的核心技术、不竭的创新动力、突出的管理能力、稳固的营销网络、良好的品牌形象、有魅力的顾客服务与产生强大影响力的企业文化。估计后续会对核心竞争力的标准进行统筹与分解,对实现这个目标进行过程式分析与系统性分析,作出研究和新的部署。 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日前详细解读了如何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他指出,提高核心竞争力,要突出四个关键词:一是科技。就是要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抓手,加快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率,还有在增强创新体系的效能上不断实现新突破,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二是效率。就是围绕着“一利五率”目标管理体系,更好地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强精益管理,提高运行效率,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三是人才。坚持培养和用好人才,积极参与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还有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四是品牌。就是要加强品牌管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坚持分类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 国企功能界定与分类改革,既是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的重要基础和举措,也是当前深化国企改革的逻辑起点。近年来,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和子企业按照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和公益类三个类别,全面完成功能界定与分类。各地也都结合实际基本完成了相关工作。 国资委此前也对深化分类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商业一类企业处于市场竞争最充分的行业和领域,要提升资本回报、质量效益,率先全面落实市场化改革的各项举措。 商业二类企业是指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企。这类企业要聚焦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完成重大专项任务,争做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的担当者。 而公益类企业要聚焦保障民生、服务社会,高效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做好优质服务的提供者。 分类改革不仅是对企业功能界定的分类,也意味着分类监管。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表示,目前改革的一个难点是,一家国有企业同时从事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存在交叉补贴、补贴不到位、补贴不规范等问题,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意味着要做好分类核算,规范补贴方式。 完善现代公司治理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也是今年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近年来,国资央企坚决贯彻落实“两个一以贯之”,一方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持续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有力促进国有企业效率活力的明显提升。 李锦表示,现代公司治理,一方面要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改革重点是进一步厘清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责边界,形成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 “另一方面是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制度创新思维的根本途径,需要在市场化经营方面有新的进展。”李锦说。 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资央企将以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更好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更加注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选优配强外部董事队伍,保障董事会发挥决策中心作用,落实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制度,建立新型经营责任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国企公司治理,使企业决策、治理、管理与市场经济更加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