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23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企业改革发展部分的内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企聚焦主责主业优化重组、提质增效。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一、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形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写入宪法和党章。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两个毫不动摇”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遵循,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这是经历了40多年改革所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符合中国发展阶段和中国国情。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只有坚定落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才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方向不改、道路不变。民营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和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从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共同推进改革创新走向深入。“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是一个整体,国有与民营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主体。不能简单地认为“国进民退”或者“民进国退”,在“两个毫不动摇”方针的正确指引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取得了重大发展成就,实现了“国民共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要目标任务完成,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推动国资国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折性变化。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要求,推动国有企业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调整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在坚持和完善国资监管体制上持续探索创新,推进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加快形成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国资监管新模式。三、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形成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原则,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党委真正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加强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使董事会在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方面发挥作用;保障经理层依法行权履职,做到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各治理主体不缺位、不越位,不相互替代,不各自为政。明确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在公司重大问题决策前置研究的重大事项,可归纳为三类权利:决定权,主要是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重要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党委(党组)研究决定,董事会经理层履行法定程序;建议权,企业生产经营重大事项,党委(党组)研究讨论后提出建议,有关治理主体按规定程序依法决策;监督权,企业重大决策违反党和国家法律法规,侵犯公众和职工权益,党委(党组)及时提出明确意见,如得不到纠正,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和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反映,这是为企业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设定的监督纠错机制。企业应结合实际细化完善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明确党委(党组)履职行权的规则程序,确保党的领导组织化、制度化和具体化。落实董事会职权。主要包括公司中长期发展决策权、经理层成员选聘权、经理层成员业绩考核权、经理层成员薪酬管理权、职工工资分配管理权、重大财务事项管理权等6项职权。有效发挥董事会决策作用。要按照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的职责定位,准确把握董事会与股东会的关系,按程序进行表决决策,提前听取股东意见后再由董事会进行表决。探索落实董事会用人权、分配权、财务权、投资权、经营权、规划权等,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重大风险的底线,既全面领会贯彻党的政治主张,又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确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既全面落实董事会的经营决策主体责任,又有效发挥防范风险的关键作用,着力推进规范运作,强化履职评价和激励约束,实施政策宣贯、工作指导和决策信息支持等支撑服务,促进董事会高质量运行。有效发挥经理层执行作用。要按照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职责任务,准确理解执行落实董事会授权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等工作,提请聘任或者解聘副经理和财务负责人,健全经理层执行落实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等,既全面执行落实董事会经营决策事项,又采取措施层层传导责任压力,既依法依规行使职责授权,又依法依规行使权力接受监督,在有效权力范围内扩大经理层经营自主权,定期开展行权评估和报告行权情况,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优化重组、提质增效国资国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更好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中国电科与中国普天、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鞍钢与本钢等4组7家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新组建和接收中国星网、中国稀土集团等8家中央企业,推动电力、检验检测、医疗等领域30余个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项目,全国省属国有企业116组347家实施重组,开展专业化整合2150次。中央企业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营业收入占比超70%,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有效巩固。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步伐加快,先后分两批遴选16家“链长”企业,主动在重要行业、关键领域进行布局,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三年来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营业收入占比达到35%以上。2021年,中央企业围绕产业链卡点堵点明确近460个强链补链投资项目,合计完成投资约9300亿元。推进瘦身健体、突出主责主业成效显著,“两非”(非主业、非优势)、“两资”(低效、无效资产)清退既定任务基本完成,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资产3066.5亿元,增值234.1亿元,中央企业从事主业的户数占比达到93%。全面完成“僵尸企业”处置和特困企业治理,“压减”工作大力推进,中央企业存量法人户数压减44%,管理层级大多数控制在四级(含)以内。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扫尾,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1500万户“三供一业”分离1900个教育机构、2525个医疗机构深化改革1732万名厂办大集体职工安置和2027万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完成比例均达到99.6%以上。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竞争力”摆在国有经济“五力”的首要位置。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国有经济竞争力指的是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竞争同种资源或同一市场的能力。国有经济“竞争力”包括规模与效率、管理与实践、学习与创新、市场与营销等指标。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首先要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对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比较要按照行业或领域来进行分类。特别将国有企业同世界领先的企业进行比较能够更好的找出企业自身的优劣之处。2023年中央企业“一利五率”考核指标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要求。一是用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调整为净资产收益率,主要考虑净资产收益率能够衡量企业权益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反映企业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体现了国资委履行保障出资人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损失的法定职责,体现了国资委作为出资人对中央企业资本回报质量的要求,符合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导向,有利于引导中央企业更加注重投入产出效率,加大亏损企业治理力度,加快“两非”“两资”剥离处置,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提升净资产创利能力和收益水平。二是用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指标。营业现金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结合,实现了财务三张主表的紧密耦合,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损益表观与现金流量表观的统一融合。负债表观、损益表观与现金流量表观的统一融合。考核营业现金比率主要是为了体现国资委“要有利润的收入和要有现金的利润”的监管要求,有利于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有利于推动中央企业在关注账面利润基础上,更加关注现金流的安全,更加关注可持续投资能力的提升,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含金量”,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三是继续保留资产负债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从近年监管实践看,国资委坚持对资产负债率的考核很好地约束了部分企业盲目扩张的冲动,因此要继续坚持对资产负债率的约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指标反映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几年在鼓励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转化、促进新型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是解军决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抓手,需要继续坚持开加大投入强度。下一步将加大对研发经费投入效果的后评价和考核,提高投入的效率和效益。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主要衡量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综合反映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社会贡献,部分中央企业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要通过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发挥广大员工的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稳步提升。六、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通过界定功能、划分类别、实行分类改革、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考核,提高改革的针对性、监管的有效性和考核评价的科学性,推动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融合,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对不同业务进行分类核算,根据功能界定和分类结果,按照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公益类业务的领域等推进分类核算,做好分类考核。有利于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真正确立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通过分类改革,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将国有企业划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实行分类管理。公益类国有企业要明确其提供公共服务的特殊义务,遵照CPTPP等国际规则接受非商业援助的例外豁免。对具有双重任务属性的特定功能企业要将其承担的公共属性和商业行为进行分离,仅对满足公共需求的非商业活动成本给予补偿,使其符合CPTPP等国际规则相关约定。七、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国有企业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积极开拓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发挥领头羊作用。聚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大力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产业链强链补链重点项目,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在下一代通信网络、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一批基础前沿成果,发布推广一批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关键零部件重大攻关成果。推动能源、交通、建筑、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开展国产化示范应用工程。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布局力度,强化航空航天、轨追父通、海洋工程、智能装备、芯片等高端制造业布局,力争2023年中央企业制造业新增投资比重达到13%,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制定重点行业领域布局结构调整指引,推动中央企业2023年在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重点行业的布局比重至少提高1个百分点,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中央企业全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以上、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6%以上。2023年在装备制造、检验检测、医药健康、矿产资源、工程承包、煤电、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动专业化整合,切实提高产业竞争力。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为导向开展技术攻关,以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为目标深化开放协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保障更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着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煤炭与火电、冶金与机械、商贸与航运等上下游行业协同,推动通信、航空运输、建筑等企业加强行业内部协同,提升行业价值。中央企业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44家中央企业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06项。从北斗组网、“天问”探火等大国重器,到疫苗研制、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民生福祉,都取得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和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央企业坚持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集成电路、5G通信、高速铁路、大飞机、发动机、工业母机、能源电力等领域“卡脖子”问题不同程度缓解。中央企业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攻关,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高端装备、能源化工、移动通信、北斗导航、5G应用、国产航母、核电、航空发动机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创新成果,建成了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深海一号油气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有效填补多领域空白。